❈问题解答
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有哪些内容?
合同法解释一二三四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其实这个已经不重要了!因为,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正式施行,《合同法》同时废止。
概括:在单位工作中,了解劳动合同法司法,是为维护劳动纠纷的秘密武器,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的内容主要关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纠纷时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作出的解决与处理,以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司法解释》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7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司法解释(2)问答》讲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是对《合同法》实施十年来和合同案件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应对,涉及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五大合同法问题,共计30个条文。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理解与适用》一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相关规定和生活中多发的合同纠纷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近二百个涉及合同法的问题,予以解答。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并与《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融会贯通。
❈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三)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猜你感兴趣
劳动合同的类型有哪几种?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原《劳动法》规定的长期合同。
3、单项劳动合同,即没有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员工正式劳动合同法规?
离职交接期,劳动关系依然存在,劳动合同依然有效,劳动者有义务完成交接工作。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相关问题
员工在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主要有哪些?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劳动合同中,可以要求职工承担违约责任的,只有二种情况:
1、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并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了服务期。如果服务期未满而职工离职的,职工应承担违约责任。
2、职工与单位签订了合法的竞业限制协议,并且单位规定支付了竞业限制补偿的,则如果职工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应承担违约责任。除了上述两种情况,用人单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约定违约金都是违法的。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怎么补偿?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温馨提示:了解更多法律问题,欢迎咨询五律网,为您分配本地可靠专业律师,一对一高效法律解答。